篇數比重



寫作慣性  經濟考量



交遊廣闊  樂於助人(序跋,碑誌)



重視:論辨 序跋 書牘 贈序 傳狀 碑誌 雜記



次之:奏議 頌贊 辭賦 哀祭







論辨 序跋: 申述思想觀念之文字



書牘



成就最佳 序跋 雜記

遠離實用價值

饒富文學深趣









http://163.26.9.12/noise/hcjh-ca/5-05.htm



在中國的散文發展史上,議論說明文類文章的總稱論辯文,又稱為論說文。這類文章在古代散文中數量相當多,其範圍包括相當於今天的議論文和說明文兩大類。這類文體肇始先秦諸子的散文,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了在政治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就要讓執政者了解自己的政治理念,於是一篇篇說理透徹、邏輯清晰、文采勃發的論說文,就此誕生。


至於「論」這個名稱的由來,劉勰認為是從「論語」得來的,可是「論語」一書是孔門後代將孔子及弟子的語錄集合起來,裡面的論述部分較為片面。到了「孫子」、「墨子」、以初具論說文規模,發展到「莊子」、「荀子」、「韓非子」,成熟的議論文模式,就此確立。漢代以後,以先秦的論文為基礎,一直在不斷地發展。


古代論說文的樣式很多,有論、辯、原、說、解、釋等體類。這些大致是從題名和寫作角度的不同,及其一定的特徵,而加以區分的,這期間的區別往往較為模糊,不是絕對的。而「說」體文接近今天的說明文,其內容、寫法、風格都較具自由多樣性,包括有生活雜感、讀書心得、劄記之類的雜文性文字,如宋陳亮的〈西銘說〉等。至於說體文的發展,關鍵在韓愈及柳宗元。他們以「說」為題名,寫下不少著名的篇章,如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換句話說,「說」體文在韓、柳的努力之後,有了很大的發展。



http://www.hrc.ntu.edu.tw/thci/SArt.aspx?id=15936




















<th width="10%">文獻題名</th>



<th width="10%">文獻作者</th>



<th width="10%">來源書刊</th>



<th width="10%">文獻卷期</th>

<th width="10%">起迄頁碼</th>



<th width="10%">出版日期</th>

<th width="10%">文獻語言</th>



<th width="10%">學門類別</th>

<th width="10%">學位級別</th>



<th width="10%">經費來源</th>



<th width="10%">附註</th>






曾鞏文之體類區分及其意義   (搜尋可能的全文)
王基倫=Wang, Chi-Lun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8 139-168
1995-06 中文
中國文學

  被引用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l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