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個體被制約不產生行為,表現出對環境完全無法控制,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亦無法預測,甚至放棄一切,以逃避負面增強。這種絕望的心境是由制約學習來的,故稱為「習得的無助感」。


無助可以學習得到,樂觀也可以學習得到嗎?Martine Seligman提出樂觀學習的看法,他認為樂觀的人會比較容易有所成就。



http://chinesetrad.joelonsoftware.com/uibook/chapters/1.html

Dr. Martin E. P. Seligman發展的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這個理論有著多年的研究結果支持, 是說很多次的沮喪會累積成一種無助感 (也就是無法控制環境的感覺).

你愈覺得自己能控制環境, 而且所做的動作確實有效, 就會覺得愈快樂. 當你發現自己沮喪憤怒煩亂時, 很可能是發生了某些你無法控制的事, 甚至是很微細的事情. 鍵盤上的空白鍵不太正常. 結果打字時幾個字接在一起. 這會讓人沮喪, 因為你按了空白鍵可是什麼都沒有. 大門的鑰匙不對勁, 轉動的時候就卡住了. 這又是另一個挫折. 這些事會累加起來; 日復一日就讓我們變得悶悶不樂. 雖然這些事實在微不足道, 不應該掛在心裡操心(我是說非洲還有人在挨餓, 看在老天份上我實在不能為空白鍵煩心), 可是就是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generalpsy/helpless.htm

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的無助感是一種放棄的反應,從「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於事無補」的想法而來的放棄行為。解釋型態是你對你自己說為什麼這件事會這樣發生的習慣性解釋方式。它是習得的無助感的調節器:一個樂觀的解釋型態可以阻止習得的無助感,而一個悲觀的解釋型態可以散播習得的無助。你在遇到挫折或暫時的失敗時,你對你自己的解釋方式可以決定你會變得多無助或多有精力。我認為你的解釋方式其實是反映出你的心態:你心中的一個字。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字,是「Yes」或「No」。你或許不知道你心中有這麼一個字,但是你可以很正確地找出你心中的字是哪一個。下面你就可以測試你自己的樂觀或悲觀程度了。


  樂觀在你某些生命領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萬靈藥,但它可以保護你不受沮喪的侵害,它可以提昇你的成就程度,它可以使你的身體更強健,它是一個令人愉悅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悲觀,在你生命中也有它的地位,你在本書中也會發現它的一些正面作用。


----摘自「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一書


Seligman, M. E. P.著,洪蘭譯,遠流出版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5%BE%97%E6%80%A7%E5%A4%B1%E5%8A%A9



習得性失助(或稱習得無助論、習得無助、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爲描述學習態度或心理疾患心理學術語,主要用於實驗心理學。「習得性失助」可解釋為「經過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意謂著一種被動的動物消極行為(也包括了人類行為), 其中被動的因子占相當多數。



簡述



 


習得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消極的生活情況,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服用藥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


在諸多造成習得無助感的成因當中,最顯而易見、可預測的是大環境的改變,如戰爭飢荒旱災都會造成一個人出現習得無助感。例如心理學家曾研究二次大戰猶太人大屠殺時的集中營倖存者,發現他們開始拒絕關心和鼓勵自己。現代社會中容易造成習得無助感的環境則有:精神病院、孤兒院或是安寧療養機構。當人類得到習得無助感時,他們通常會從三個角度來處理問題,也就是:



  • 個人(Personal):他們也許會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換句話說,傾向於針對問題來內化自己。

  • 普及(Pervasive):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影響了生活中每個層面。

  • 永恆(Permanent):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上述這三點看問題的角度,通常被稱為「3 Ps」,這三個論點同時也幫助了具有習得無助感的人們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不過有的時候,當面臨巨大的危機時,人類也有可能自動走出習得無助感的枷鎖。在著名小說《歌門鬼城》(Gormenghast)中的主角泰特斯·格蘭Titus Groan)原先是一位消極處世的貴族,但當家園有難,就馬上轉變成積極學習應戰的態度,當危機解除,則又回來原先消極處世的情境。


然而,書中主角的心裡狀況是否能作為普及案例有待查證。


 習得無助感的理論,最早是在1975年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完成的。他使用了三隻與鞍具行為來做為習得無助感的試驗。第一隻狗簡單的被加上鞍具,隨後被解下。第二隻狗被加上鞍具之後,接受短暫但有痛感的擊,狗可以經由碰觸槓桿來停止電擊。第三隻狗與第二隻狗並排,並也接受同樣的電擊測試,牠前面也有槓桿,唯一不同的是槓桿沒有停止電擊的作用。


在實驗結束後,第一隻與第二隻狗都迅速的恢復原先的狀態,但第三隻狗則被診斷出有臨床慢性消沉症狀,也就是俗稱的憂鬱症


另外一個較小規模的試驗是將兩組狗兒放在吊床當中,第一組狗兒被輕微電流電擊,但牠們能夠停止電流,另一組狗而則不行,當這個吊床實驗做完之後,再將這兩組狗兒放到一個有障礙物的屋子,第一組狗兒在屋子中遭受電擊時,會跳過障礙物逃走,第二組狗兒在遭受電擊時,則不嘗試逃走,只會躺在原地不動,這就是習得無助感,儘管狗兒看到第一組的逃走範例,也知道自己能逃走,但他們並沒有嘗試。在其他實驗當中,還用了不同的動物,結果都非常相似。在所有試驗中,造成習得無助感最強烈的原因,是造成心理上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某件事情,進而產生了消極的刺激。


此外,也有與人相關的實驗,例如,一個人坐在一間可停止噪音的小房間裡,他如果找到可停止噪音的開關,並停止它,這個試驗者的心理狀況就加強了,僅管噪音相當小聲,一點都不幹擾。這種簡單的意識到自己可改變小小地方的心理狀態,就相當足以做為習得無助感的對照。


 參看書籍



  • 喚醒心中的巨人《Awaken the Giant Within》安東尼·羅賓斯著。

  • 學習樂觀. 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1998年出版,馬汀·塞利格曼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l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